我们在古装或历史的影视作品中,经常看到在宣读圣旨时,开头都是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,那么奉天承运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?
从史书考评,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》:“太祖奉天二字,千古独见。故神训中云:皇帝所执大圭上镂‘奉天法祖’四字,臣下诰敕命中,必首云‘奉天承运皇帝’。”
也说是说“奉天承运”很大可能是起于明朝。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,并将其中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“奉天殿”。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。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“天子”,“天”与“皇帝”写一起时,要平齐。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,于是误为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。
后来,燕王朱棣迁都北京,建紫禁城时,也将“奉天殿”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北京。这一用法在清朝入关后也得到了继承,因为满清发祥地盛京也有“奉天府”,它的皇帝也是天命所系,其诏书也多以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日”开头。
因此,在明代以前如果用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这八个字,则是不正确的,当然一些影视作品只为娱乐,也不用太过于严谨。